新闻资讯 一手资讯 新游前瞻 游戏测评 游戏攻略 娱乐八卦 硬件周边 H5新闻 产业新闻
Z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三国志系列巴哈 > 讨论组 > 正文

《三国志》【闲聊】曹魏的军事防线阵容 (10/16 中军 -- 武卫,中坚,中垒三将军)

2020-11-07 12:14:00来源:巴哈姆特发布:Landius (原來我是漆原派啊)

Landius (原来我是漆原派啊) #1 2012-08-29 16:24:41
在这篇所介绍的曹魏镇南防线, 主要指曹魏荆州与孙吴相邻的部份了,
只是最末尾又多加了一个地方, 为罗宪的武陵太守的部份.

从曹操晚年魏王时代来计数的话,
镇南守将第一位就应该是天人将军曹子孝 -- 曹仁:

仁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镇荆州。

曹仁屯于襄樊后, 第一件事是西元218~219年镇压侯赛因..., 不, 侯音之乱,
平乱后从行征南将军正式任为征南将军, 接着就是面临关羽征襄樊这场苦战.

220年曹丕即王位后, 拜曹仁为车骑将军, 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
但这时看来襄樊已经经过摧枯拉朽, 所以曹仁应诏命改屯于宛城,
甫拿下南荆州的孙权自然不安份, 派陈邵佔据襄阳, 曹仁再依诏命征讨,
曹仁率徐晃等攻破陈邵, 进入襄阳, 再派高迁等将军开始搞焦土政策,
把汉水南岸的居民都迁到汉水北岸, 曹孙之间以江汉之地为净空之界线.

不久曹丕即帝位, 拜曹仁为大将军, 诏命曹仁移屯临颍,
之后再升迁大司马, 复督诸军据于乌江, 还屯合肥,
接着就是222年的三路征吴, 曹仁从合肥直指朱桓的濡须口为中路,
但就曹仁这一路因朱桓死守得当而失利, 最后魏军又传开疫病不得不退,
最后曹仁于223年去世.

那幺, 曹魏建国初期还有哪些阵容呢?

220~226年(文帝在位时代)
夏侯尚: 征南将军, 荆州刺史, 都督南方诸军事(220年)→荆州牧 (222年~224年)
裴潜: 荆州刺史 (225年前后~226年以后)

曹丕即位后, 曹仁升为车骑将军, 原来的征南将军由夏侯尚担任,
因为曹仁有了都督荆扬益三州诸军事这幺响亮的权力,
曹丕再封夏侯尚为都督南方诸军事,
在曹仁屯合肥后, 实质成为荆州刺史身份兼任都督.

夏侯尚任内率徐晃平定上庸, 孟达降魏,
曹魏取得东三郡, 可与蜀汉汉中的黄金戍相邻,
接着就是222年与雍凉都督曹真一同率张郃, 徐晃等人在三路征吴中进攻江陵,
曹真围攻在关羽时代已是坚城, 吕蒙无血开城取得的江陵, 当时由朱然镇守,
夏侯尚则是和来援的诸葛瑾对峙, 除了夏侯尚本传外,
亦可潘璋传中看到夏侯尚的用兵进退灵活之处.

战后夏侯尚升为荆州牧, 但这位用兵得当的都督,
在224年时因为锺爱的小妾被杀而郁郁寡欢, 225年回到洛阳后病死.

其间以晋初重臣裴秀之父裴潜为刺史, 未设都督, 直到明帝即位后以司马懿为都督.

226~239年(明帝在位时代)
司马懿: 骠骑将军, 都督荆豫诸军事→大将军 (230年) →都督雍凉诸军事 (231年)
毌丘俭: 荆州刺史 (234年后?~237年以前)
胡质: 奋威将军, 荆州刺史 (237年以前~正始年间) →征东将军, 都督青徐诸军事 (正始年间或241年以后)

司马懿在明帝即位后出任骠骑将军, 具都督荆豫诸军事之权限,
就任后首先功劳在于破新城孟达, 同时魏末的司马派阀宿将州泰也是在这时期受司马懿重用,
另外司马懿在230年时应大司马曹真征蜀命令逆汉水而上威胁蜀汉汉中,
但因为子午谷一路无法行走, 朝廷下令所有路线退兵作罢.

或许是因为孙权还都建业独立后, 荆州只需要防範陆逊(督武昌)或朱然(督江陵)等人的缘故,
231年曹真病危时, 明帝曹叡改派司马懿为雍凉都督抵御诸葛亮,
荆州直到后来王昶就任前, 没有派都督级的人物, 以毌丘俭与胡质先后为刺史抵御,
但在司马懿换防后, 曹魏有一段时间荆州防务空窗期, 足见蜀吴两边起事,
以及几位军方大将相继过世后, 造成的重大影响.

234年孙权响应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进攻合肥新城时, 派朱然, 陆逊与诸葛瑾逼进襄阳,
直到孙权败退时, 陆逊回程掠杀石阳诸县, 未见荆州守将之威, 石阳诸县大乱,
也未见有记录的后任刺史毌丘俭有处罚, 因此毌丘俭的任期应该是在234年以后就任,
毌丘俭就任不久就调去冀州北方防线, 接着由胡质出任刺史镇守荆州,
胡质在237年与241年都有出兵抵御朱然的记录.

239~249年(曹芳在位时代、正始政变以前)
司马懿: 太傅, 都督中外诸军事 (241年抵御孙吴)
夏侯儒: 征南将军, 都督荆豫诸军事 (正始初年)
王昶: 征南将军, 都督荆豫诸军事 (正始年间 ~ 257年)
胡质: 奋威将军, 荆州刺史 → 征东将军, 都督青徐诸军事 (正始初年)
孙礼: 少府, 荆州刺史 (正始年间)
李胜: 荆州刺史 (248年, 未到任)
王基: 扬烈将军, 荆州刺史 (249年后 ~ 255年)

正始初年, 因为孙吴正发生吕壹乱政, 因此荆州除了241年以外较无战事,
胡质到241年抵御朱然攻襄樊的记录后, 接着就是接任青徐都督,
夏侯儒原本的征蜀护军位置退下后, 转为荆豫都督,
但在241年朱然北攻时採用消极守策而被召回中央.

继任的是司马懿推举的前兖州刺史王昶, 刺史方面则是遭曹爽外放的前扬州都督孙礼,
此时荆州防务的重点在于重建荆州水军, 王昶也从宛城改屯新野,
孙礼之后又转任冀州牧, 并州刺史等职,
再来因为曹爽为了斗倒司马懿, 意图架空王昶,
準备派心腹李胜前去荆州接任刺史, 但未到任就因正始政变遭到肃清.

正始年间基本上魏吴之间并未发生大规模战役,
242年开始孙吴展开二宫之争, 开始了国内太子和与鲁王霸两派的内耗,
期间以小规模战斗居多, 若发生中间规模的战役, 司马懿兵权尚在时会督军出阵.

正始政变后, 司马懿派亲家王朗曾经举荐进入中央的王基, 前去担任荆州刺史.

249~265年(正始政变以后至魏灭)
王昶: 征南将军, 都督荆豫诸军事 (至259年)
王基: 扬烈将军, 荆州刺史 (249年后~255年)→ 征南将军, 都督荆州诸军事 (259年~261年)
州泰: 征虏将军, 都督江南诸军事 (258年以后~261年)
鲁芝: 扬武将军, 荆州刺史 (255年~259年前后)
锺毓: 后将军, 都督荆州诸军事 (261年~263年)
陈骞: 尚书兼安东将军, 都督江南诸军事 (261年以后~263年前后)→ 征南将军, 都督荆州诸军事 (263年前后)
胡烈: 荆州刺史 (264年前后)
王沈: 征虏将军, 都督江北诸军事 (264年前后)→晋国御史大夫(265年)

基本上王昶这个荆豫都督就是做到任内去世, 继任的就是在他任内做刺史做最久的王基,
身为司马派阀的强将王基, 在255年到257年之间因毌丘俭与诸葛诞之乱,
有了出任都督的机会, 在259年王昶去世后, 就接任老长官的荆州都督一职, 直到261年任内去世.

其间发生的大事主要有252年孙权去世, 幼主孙亮继任,
同年年底司马师发动三路征吴, 王昶的荆州军攻江陵, 因诸葛诞东兴关之役失利而退兵,
接着不论是253年诸葛恪征合肥新城, 255年朱据袭寿春, 257年诸葛诞引吴军助阵,
全部都是东线很忙, 南线无事, 在王基都督期间, 也只有261年孙吴用了一次诈降无效.

不过或许是因为王基在250年荆州刺史任内的建言, 或者是避免类似多任扬州都督造反之故,
司马昭在258年前后, 将荆州军区分割为江北都督与江南都督,
布防方面则依王基当年的意见, 前者屯宛或新野, 重视江夏防务, 后者屯襄樊, 盯着江陵,
司马昭则将两都督位置较高权势较重者, 任为荆州都督,
设立精神类似256年将雍凉都督之下设有陇西都督的重点战区设置.

因此王基接任荆州都督时, 也设了荆州出身的司马派阀宿将州泰为江南都督,
两位都督在261年先后去世, 改派任锺毓与陈骞分别为荆州都督与江南都督,
锺毓在263年去世后, 陈骞转为荆州都督, 驻屯地不变, 江北都督则改由豫州刺史王沈出任.

荆州刺史的部份除了继王基之后的鲁芝以外, 直到胡烈就任为止就没有记录,
胡烈在263年征蜀与平定锺会之乱后, 出任荆州刺史,
陈骞在264年初派遣胡烈前往永安支援罗宪, 原本司马昭在原职拜任罗宪,
同年武陵四县表示降魏, 罗宪出任武陵太守, 与江南都督互为钳型威胁孙吴.

之后出任荆州都督的就是较为人知的晋初羊祜与杜预.&&&&&&&&&
pc011630: 08-29 21:20

谢谢大大的文章~好清楚啊!!

Landius (原来我是漆原派啊) #2 2012-08-31 17:28:22
以下这篇是曹魏雍凉防线对当地豪霸, 羌胡, 蜀汉方面镇西军势的阵容.

220年 ~ 226年(文帝在位时期)
曹真: 镇西将军, 都督雍凉诸军事 (220~222年) →上军大将军, 都督中外诸军事
夏侯楙: 安西将军, 都督关中诸军事 (220年前后? ~228年)
张既: 雍州刺史 (215年, 汉) →凉州刺史(220~223年)
郭淮: 镇西长史, 征羌护军, 领雍州刺史 (220年) →雍州刺史(224年)
邹岐: 凉州刺史(220年)
温恢: 凉州刺史, 护羌校尉 (223年, 就任道中去世)
孟建: 凉州刺史, 护羌校尉 (223年~227年)
苏则: 金城太守, 加护羌校尉 (220~223年) →侍中(224年)
张恭: 戊己校尉 (221~230年?)

汉末以三辅治西凉, 不设凉州, 统合为雍州一州,
魏文帝曹丕初设凉州, 先以安定太守邹岐为刺史, 但不敌西凉豪霸的作乱,
因此曹丕再派雍州刺史张既率费曜, 夏侯儒等将领渡河西统卫秩序.

张既讨伐平乱后, 出任凉州刺史, 以郭淮为领雍州刺史代行事,
直到温恢, 孟建 (诸葛亮的学友孟公威) 出任刺史时,
曹魏才将护羌校尉, 戊己校尉等职併在凉州刺史身上.

加上曹魏的舆论风气是蜀小国也,名将唯羽,
关羽早在219年就去世, 刘备也在222年辞世, 诸葛亮的知名度这时还不高,
因此陇西的防卫主要是靠诸郡守县令为主, 防卫对象也多是西凉豪霸或羌胡.

曹魏这时对对雍凉的态度也容易由都督位来看,
曹真虽然建国初3年是雍凉都督, 但从未亲自出镇,
222年升为上军大将军, 兵权掌管曹魏全国兵力,
只剩下一位性无武略的夏侯楙任关中都督, 出镇长安.

226年 ~ 239年(明帝在位时期)
曹叡: 皇帝 (228年临时出镇长安)
曹真: 中军大将军→大将军 (229年) → 大司马(230年), 都督中外诸军事
夏侯楙: 安西将军, 都督关中诸军事 (220年前后? ~228年)
司马懿: 大将军, 都督雍凉诸军事 (231~238年)
赵俨: 征蜀将军, 监雍凉诸军事→征西将军, 都督雍凉诸军事 (238~243年)
郭淮: 雍州刺史 (220年), 奋威将军 (228年) →扬武将军 (231年)
孟建: 凉州刺史, 护羌校尉 (223年~227年)
徐邈: 凉州刺史, 护羌校尉, 领戊己校尉? (227或228年~240年)
张恭: 戊己校尉 (221~230年?)
张就: 戊己校尉 (230年代?)
卫臻: 征蜀将军 (228年临时职)
秦朗: 征蜀护军 (234年临时职), 骠骑将军
夏侯儒: 征蜀护军 (239年以后?~241年以前?)

夏侯楙赚钱的好日子到了228年就没了,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当中, 夏侯楙就被召回中央, 改由曹真掌控西线军势,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后, 曹真将陇西的防线往内收拢,
将凉州河西军越过黄河, 调到雍州西部各重要军事地点,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遇上郝昭, 王双(或王生?),
第四次北伐遇上费曜, 魏平... 等将领都是原来守凉州的.

曹真这个防卫方向一直套用到段谷之役以前, 才被姜维一度打破坏灭.

而征蜀将军, 征蜀护军, 讨蜀护军...等,
均是对应刘备/蜀汉 (诸葛亮北伐) 防线的临时或非常设职,
原本这职位是曹操当年在汉中之役封曹真征蜀护军职, 都督汉中一部份军队,
退出汉中时曹真守陈仓接应曹洪所部, 在明帝时期夏侯儒, 秦朗等曹魏宗室皆有出任.

239年 ~ 249年(正始政变以前)
赵俨: 征蜀将军, 监雍凉诸军事→征西将军, 都督雍凉诸军事 (238~243年)
夏侯玄: 征西将军, 都督雍凉诸军事 (243~249年, 赵俨告老还乡后接任)
郭淮: 左将军→前将军 (240年), 雍州刺史 (王经就任后解任刺史, 将军权限如故)
王经: 雍州刺史 (接替时间为曹爽执政期间)
徐邈: 凉州刺史, 护羌校尉, 领戊己校尉 (227或228年~240年)
王浑: 凉州刺史, 护羌校尉, 领戊己校尉 (240年以后~256年以前, 有记录的凉州刺史)
夏侯儒: 征蜀护军 (239年以后?~241年以前?)
夏侯霸: 右将军, 征蜀护军 (241年以后?~正始政变)
司马昭: 征蜀将军 (临时职, 244年曹爽征蜀)

邓艾在此时出任陇西的南安郡太守职, 在曹魏属于镇西第一线.
邓艾应该在这时因此对陇西地形颇具概念,
加上曹魏原本就属守方, 在邓艾日后出任陇西都督以后,
增加邓艾用兵能力上的发挥, 强化守备.

就曹魏这段时间的对蜀汉的镇西军事人事任命来看,
也不能不说曹魏对镇西的人事安插算是满密集的,
虽然很大的部份是曹爽派阀的斗争问题...

曹爽对西线的战功较具慾望, 意图藉与蜀汉的战事来抬升自己的威望,
因此在赵俨告老还乡后, 将派阀中第二号人物夏侯玄任为下一任的雍凉都督,
同宗且同派的夏侯霸也在这时接替夏侯儒, 夏侯儒转为荆豫都督.

另外刺史部份安插了自己提拔的王经出任雍州刺史,
原刺史郭淮以前将军身份划为夏侯玄管辖, 郭淮原来的驻地改由夏侯霸接手.

在244年曹爽征蜀时, 应该是为了牵制司马懿等朝中反对派,
曹爽也命司马昭为征蜀将军, 受其节度.

凉州部份这时记录就很欠缺, 240年徐邈召回中央以后,
接着有记录的就王浑与李熹, 李熹是在司马昭执政时期才就任凉州刺史,
因此这时有记录的就王浑了. (此王浑为竹林七贤王戎的父亲, 非晋初讨吴名将)

249年~256年(正始政变后~段谷之役)
司马孚: 太尉, 统督诸军事 (255年临时)
郭淮: 前将军→征西将军, 都督雍凉诸军事 (249年) →车骑将军 (251~255年)
陈泰: 奋威将军, 雍州刺史→征西大将军, 都督雍凉诸军事 (255~256年)
司马望: 征西将军, 都督雍凉诸军事 (256年前后就任)
邓艾: 安西将军→镇西将军, 都督陇右诸军事 (256年追加)
王经: 雍州刺史 (255年, 陈泰升职后复职?)
诸葛绪: 雍州刺史 (256年)
王浑: 凉州刺史 (240年以后~256年以前, 有记录的凉州刺史)
徐质: 讨蜀护军 (夏侯霸亡命蜀汉后接替~254年战死)
陈骞: 尚书领征蜀将军 (仅256年, 徐质至胡烈之间未有征蜀护军的记录, 应为非常设职)

这时的镇西阵容主要以抵抗得了姜维北伐的人为都督,
因此夏侯玄因曹爽失势调回中央, 夏侯霸亡命蜀汉后,
由郭淮就任雍凉都督, 陈泰为雍州刺史, 徐质为讨蜀护军.

郭淮死后由陈泰继任都督, 王经复任雍州刺史,
但254年徐质战死, 255年王经洮西大败, 损伤过重,
王经因败战责任调回中央, 后来260年牵连死于高贵乡公(曹髦)案.

连续两年的大败让曹真的防卫机制出现大漏洞,
加上司马昭256年初掌大权, 内部不稳, 也要接受曹髦皇权的挑战,
因此255年派司马孚, 陈骞, 邓艾入雍州协助,
256年再特设陇西都督一职, 由邓艾出任.

同时, 司马望以司马氏身份取代陈泰担任雍凉都督, 算是司马昭的司马都督化第一步.

征蜀护军类职在徐质在264年战死后, 256年加设陇西军事都督开始, 方始式微,
亦代表陇西防卫有两位都督负责 (陈泰 & 邓艾, 司马望 & 邓艾),
期间记录只有陈骞的兼任非常设职 (随即又投入东线257年的诸葛诞之乱),
最后锺会伐蜀才又加设了征蜀护军一职给胡烈.

257年~263年(至灭蜀战争)
司马望: ??将军, 都督雍凉诸军事 (将军职与邓艾有冲突~263年前后)
锺会: 镇西将军, 都督关中诸军事 (262年就任)
邓艾: 征西将军, 都督陇右诸军事 (258年升为征西将军)
诸葛绪: 雍州刺史 (256~262年)
胡烈: 征蜀护军 (262~263年, 临时职)

263年~265年(锺会之乱后至魏灭)
李胤: 西中郎将, 督关中诸军事(263年)
卫瓘: 廷尉卿行镇西军司 (263年)→镇西将军, 都督关中诸军事 (264年)
司马亮: 镇西将军, 都督雍凉诸军事(265年)
胡烈: 征蜀护军→荆州刺史 (264年)

就上述编制来看, 自256年曹魏再次强化陇西防卫线后,
进攻策略以继承诸葛亮路线, 攻打陇西的姜维就讨不到好处了,
所以就表面上来看当然是被邓艾吃得死死.

所以姜维单独遇上王经或徐质, 还是有取胜空间, 甚至在254~255年间获得大胜,
夏侯玄未有展现过军事才能, 但当时郭淮即可承担抵御的任务,
陈泰时期, 姜维还可以利用陈泰鞭长莫及 (雍凉都督通常在长安) 的利处来个和局,
但当司马昭因故必须重视陇西防线, 找回了先前在当地当过郡太守,
又是老爸一手提携的宿将, 在老哥当政时代获不少军功的邓艾, 姜维就难看了.

不过在邓艾死后, 陇西以西又成了羌胡作乱的地带,
后来胡烈出任秦州刺史, 牵弘出任凉州刺史, 全部都遭到被害,
以段灼的辩护来看, 由此可知当时邓艾连羌胡都纳入军团中,
而当时魏与晋朝廷未能厚报这些人的反弹颇大,
若作乱的羌胡已得邓艾之法, 也难怪其他后任的刺史与太守一个个都被击溃了.&&

看较旧的 8 则留言

三只脚的我: 09-03 12:28

荀彧传有出现

原来我是漆原派啊: 09-03 13:28

赵俨本身就有赵俨传(和常杨杜赵裴传)

三只脚的我: 09-04 22:21

喔喔看到了 抱歉我记错人了... 去面壁思过

Landius (原来我是漆原派啊) #3 2012-09-03 14:26:39
本篇所述的镇东防线範围, 包括主战线扬州,
以及总是和扬州剪不段理还乱, 在曹魏国防史中总是成为扬州备援的豫州.

首先要论, 当然是这位镇东大将 -- 夏侯惇 (任期: 216年~220年)
夏侯惇: 伏波将军, 魏王府前将军, 都督二十六军诸军事 (216年) →大将军 (220年)

主要就是诸夏侯曹传中, 夏侯惇的部份以下的记载:

(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孙权还,使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

建安21年, 即西元216年, 曹操对孙权发动了第二次濡须口之役,
虽然这一仗在吕蒙的指挥下守备得当,
但也让孙权体认到曹操水军已经拥有不弱于孙权扬州水军的实力,

战后夏侯惇留屯居巢, 都督东线26个军团, 直到220年曹魏初建的时期去世为止,
接着继任的就是这位曹家的千里驹 -- 曹休 (任期: 220年~229年),
以下是魏文帝曹丕在位时期(220年~226年)的镇东防线布置:
曹仁: 车骑将军, 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大将军 (220年) →大司马 (224年去世)
曹休: 镇南将军, 假节都督诸军事 (220年) → 征东将军, 领扬州刺史 (221年) → 征东大将军, 督诸州郡二十余军 (222年) → 扬州牧 (223年), 都督扬州诸军事 (应是224年曹仁去世以后)
贾逵: 豫州刺史, 建威将军 (221~228年)

一开始的州军事都督虽是曹仁, 但实质管领扬州诸军的却是曹休,
而豫州在曹魏初期甚至到明帝初即位为止, 都没有设独立的州军事都督.

所以接下来看曹休镇东的前后事:

夏侯惇薨,以休为镇南将军,假节都督诸军事,车驾临送,上乃下舆执手而别。

虽然曹丕继位魏王时, 拜曹仁为车骑将军, 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
但实际上曹仁主要先屯于宛城镇南方荆州, 后入合肥.

夏侯惇去世后, 接着上任的就是曹休, 这时曹魏的军制尚未建立系统性完成,
或者是因为曹休的资历还不如其他老将, 因此还是继承夏侯惇的督军团制度,
而这时曹休倒是和曹丕君臣二人一搭一唱, 对孙权演个黑脸白脸.

孙权才拿下荆州甫一年, 将首府先迁公安, 再搬到武昌进行巩固, 因此扬州的防卫就弱了,
曹休从220年到任开始, 就一直出兵骚扰扬州江北, 甚至偶尔开到江南,
曹休在后面骚扰孙权, 造成扬州人的恶梦, 也造成后来孙皓要迁都武昌遭强力反对的理由,
曹丕则在孙权面前扮白脸, 要求称臣, 进贡, 遣质子等等,
更可能因此甚至让刘备误判曹丕会分一杯羹, 而在221年发动东征.
(但曹丕要到222年, 派曹休解掉臧霸的州都督权, 与贾逵两人真正解决青州兵与青徐豪霸的问题后才发动南征)

曹休这幺闹法, 结果还升官加爵, 迁征东将军, 领扬州刺史, 爵位从亭侯升格为乡侯;
在222年曹丕的三路伐吴, 更是升格征东大将军, 率军攻洞口,
假黄钺, 张辽与臧霸等知名将领共20余军团受其节度,
而且也是三路之中战功最优的一路, 战后升为扬州牧,
225年就是曹休把某个屯皖城的倒楣鬼扫过去斩了.

在孙权都武昌时期, 扬州除了朱桓的濡须口外,
其他地方的都督大概都被他搞得很烦,
甚至225年至227年之间, 扬州江南地方有地方豪帅反叛,
孙权的高压政策也让不少吴将叛变投魏.

而曹休可说是历任曹魏扬州都督以来不是採取守势,
而是主攻大乱江北江南的一位重要都督,
虽然这幺说有点对其他都督过意不去...,
毕竟孙权主力在荆不在扬的时刻, 可说是从此以后绝无仅有,
满宠代都督扬州以后, 扬州就是对着孙吴的首都建业了, 无战事的变成了荆豫两州,
"趁你病, 要你命", 这个在港漫里面常常看到的用词,
我想在曹休都督扬州时期应该是很适合这句话了.


227年~239年(明帝曹叡在位时期)
扬州
曹休: 征东大将军, 扬州牧, 都督扬州诸军事→大司马 (227年)
满宠: 前将军, 代都督扬州诸军事→征东将军 (229年~238年)
王淩: 满宠督扬州时期为扬州刺史 (237年以前)

豫州
司马懿: 骠骑将军, 都督荆豫诸军事 (226年~231年)
贾逵: 豫州刺史, 建威将军, 都督诸军事 (228年石亭之战)
满宠: 前将军, 豫州刺史 (228~229年)
赵俨: 尚书, 监豫州诸军事 (227年~230年) →大司马军师
韩观: 豫州刺史 (229~237年前后)
王淩: 豫州刺史 (237年前后~正始年间)

明帝即位后第一件东线大事就是曹休石亭之败.

西元226年明帝即位后, 更进封曹休为大司马,
不过在228年孙权召回督荆州的陆逊, 用周鲂之计诈降重挫曹休,
这第二次的陆来疯, 又让一位大将经历了最难过的人生最后一场战役,
曹休在229年死于病榻之上, 也让孙权才有了胆子回到建业称帝.

曹休之胜, 让曹魏欣然接受吴国将领的出降,
但曹休之败, 也让后来曹魏的前线都督 (满宠, 王基 ...等),
对孙吴降将的态度一直是慎重不信任行事居多.

继任的扬州代都督满宠在东线一直出任到经历235年孙权打合肥新城,
至238年才告老召回洛阳, 任内提议过废合肥城建合肥新城之案,
同时因为曹休战败一事, 处世慎重的满宠对于孙吴降兵的对应,
主要採取不相信的态度, 也因此孙吴屡次的诈降策略都无法造成魏东线重大的伤害,
但期间一度相信降将的刺史王淩就惨了, 也因此王淩越来越恨满宠, 不惜中伤.

至于司马懿虽有管豫州兵权, 不过主要功能在镇南方荆州对吴战线,
豫州的实际指挥应该是先由赵俨代督, 刺史孙观再行管辖.

239年~249年(少帝曹芳即位~正始政变前)
扬州
司马懿: 太傅, 统督中外军事 (243年攻皖城诸葛恪)
孙礼: 伏波将军, 都督扬州诸军事 (正始初年)→少府, 荆州刺史(正始年间)
王淩: 征东将军, 都督扬州诸军事 (正始年间)→车骑将军→司空
诸葛诞: 御史中丞尚书, 扬州刺史, 昭武将军 (正始年间)

豫州
王淩: 豫州刺史 (237年前后~正始年间)
王昶: 征南将军, 都督荆豫诸军事 (正始年间)
毌丘俭: 左将军, 豫州刺史, 监豫州诸军事 (245年以后, 详细时间不明)

除了司马懿临时出镇东线督军对抗孙吴以外,
基本上东线的人事可以看到一些重要调整, 以及派阀斗争的阴影.

满宠告老归洛之后, 扬州先派上了与曹爽不合而外放的孙礼出任都督,
在这段期间扬州防务较为空虚, 孙礼抵御得当, 展现了防守的军事才能,
接着就任的是先后担任扬州, 豫州 ...等多州刺史转为扬州都督的王淩.

王昶虽继司马懿早年的权限, 有管豫州兵权, 不过主要功能在镇南方荆州对吴战线.

这段时间不只是吴国发生二宫之争, 魏国也有曹爽党争,
而曹爽专政时加毌丘俭以豫州刺史身份行都督事, 等于是意图分掉王昶的权限,
后有曹爽心腹李胜準备就任荆州刺史, 不为什幺, 因为王昶当年是司马懿荐举的.

249年~256年(正始政变后~司马师去世)
扬州
司马孚: 太尉, 统督诸军事 (253年合肥新城之战)
王淩: 司空→太尉, 都督扬州诸军事 (251年叛乱)
司马昭: 安东将军, 镇许昌, 都督淮北诸军事 (251年平乱)
诸葛诞: 昭武将军→镇东将军, 扬州刺史→都督扬州诸军事 (251~253年以后)→镇东大将军, 都督扬州诸军事 (255~257年)
毌丘俭: →镇东将军, 都督扬州诸军事 (253~255年)
文钦: 前将军, 扬州刺史 (251~255年)
乐綝: 扬州刺史 (255~257年)

豫州
司马昭: 安东将军, 镇许昌 (251~256年)
毌丘俭: 镇南将军, 豫州刺史, 监豫州诸军事→都督豫州诸军事 (245~253年)
诸葛诞: 镇南将军, 都督豫州诸军事 (253~255年)
王基: 镇南将军, 豫州刺史, 都督豫州诸军事 (255~257年)

我们从上面的演变可以看到, 豫州要到正始政变后才真正划分独立的都督区,
253年司马师三路伐吴, 足见王昶的荆豫都督至此已经可以算是挂名, 实辖荆州而已.

这段期间发生的大事总共有:

1.寿春第一叛 (251年)
2.司马师三路伐吴 (252~253年初)
3.合肥新城之战 (253年)
4.寿春第二叛 (255年)

所以扬州方面, 都督的人物从王淩变成诸葛诞, 刺史位置由曹爽派武将文钦递补,
司马昭则以安东将军身份平乱, 临时都督淮北, 之后出镇许昌,
在三路伐吴时出任监军, 督诸军.

而诸葛诞建议司马师三路伐吴, 结果诸葛诞在东兴大败而中止,
但司马师以司马昭监军失职为由夺爵位以示负责, 诸葛诞只有与毌丘俭换防区了事,
孙吴太傅诸葛恪趁机打合肥新城, 在毌丘俭以下坚守等到太尉司马孚率中军来援防卫成功.

直到254年夏侯玄李丰案, 甚至逼曹芳废位, 诱发255年毌丘俭与文钦在寿春造反,
毌丘俭败亡, 文钦亡命孙吴后, 扬州改为诸葛诞都督, 由乐进之子乐綝担任刺史,
诸葛诞原来的豫州都督位置则由王基以刺史职兼任补上.

256年~265年(司马昭执政~魏灭)
扬州
诸葛诞: 镇东大将军, 都督扬州诸军事 (255~257年)
王基: 镇东将军, 都督扬豫诸军事 (257年)→征东将军, 都督扬州诸军事 (257~259年)
石苞: 镇东将军, 都督扬州诸军事 (259年以后)→征东大将军→骠骑将军
乐綝: 扬州刺史 (255~257年)
陈泰: 镇军将军, 都督淮北诸军事 (256年)
陈骞: 尚书兼安东将军, 都督淮北诸军事 (257年)
卢钦: 伏波将军, 淮北都督 (任期不明, 应是257~258年以后?)
司马骏: 平南将军, 都督淮北诸军事 (任期不明, 应是257~258年以后 ~ 264年)

豫州
王基: 镇南将军, 豫州刺史, 都督豫州诸军事 (255~257年)→ 镇东将军, 都督扬豫诸军事 (257年)
陈骞: 豫州刺史, 都督豫州诸军事(258~259年)
州泰: 豫州刺史, 征虏将军→都督江南诸军事 (259~261年)
王沈: 尚书, 监豫州诸军事, 奋武将军, 豫州刺史 (261年)
司马亮: 左将军, 散骑常侍, 出监豫州诸军事 (262~264年之间?)
司马骏: 安东大将军, 都督豫州诸军事(265年? 镇许昌)

西元256年吴丞相大将军孙峻攻打淮泗, 从长安回朝的陈泰临时受命出任淮北都督,
这时联同251年的司马昭出任来看, 淮北都督仍是非常设的战时临时都督职位.

西元257年发生寿春第三叛, 诸葛诞杀害刺史乐綝惊动中央,
因此司马昭下令王基以镇东将军身份临时都督扬豫两州,
平乱后王基正式改任扬州都督, 王基任期至259年王昶去世后, 改任荆州都督,
再下一任的扬州都督就是司马家的宿将石苞, 直至司马炎登基后仍然是镇东重将.

但扬州都督身为防吴重镇, 却又叛变频繁,
因此司马昭再重起分割扬州都督为扬州都督与淮北都督,
淮北都督成为魏末晋初的常设都督, 本是临时权限的此职正式化后,
初任为陈骞, 接着是卢钦, 再来是司马骏.

豫州方面, 当257年王基出兵平诸葛诞之乱时,
陈骞以尚书身份兼任将军与都督职, 接着上任的是州泰, 再来是因高贵乡公案而外遣的王沈,
州泰, 陈骞与王沈先后转任荆州, 出任江北或江南都督后,
最后豫州刺史则改由司马家的人马出任, 先是司马亮, 后是司马骏.

曹魏的换防记录因陈骞临时就职到处外派, 以及防区细分的情况比较乱,
最后是司马氏镇外, 司马亮督豫州后再转雍凉, 司马骏先督淮北再督豫州, 晋初再派雍凉,
再来较为人所知的就是266年晋朝开始后至280年之间的对吴阵容了.&&
DarkMessiah: 11-01 15:04

说起来其实建安十九年可能还有一场濡须之战, 因为这一年曹操曹操从合肥征孙权, 应当也是以濡须为目标

DarkMessiah: 11-01 15:08

且根据甘宁传的时序(儘管是让人感觉很怪的时序), 所谓百骑劫魏营可能也是发生在此时. 不过这与本文甚无关联就是了

Landius (原来我是漆原派啊) #4 2012-09-04 21:41:57
曹魏建国初期, 重新将并州, 幽州分于冀州之外,
因此曹魏的镇北防线主要是以幽州与并州为第一线,
冀州魏郡的邺城因为是曹魏的太庙所在兼五都之一, 所以应算特别视之,
就算是河北都督, 屯驻地也在较为偏北的蓟县,
而在曹魏的记录上, 冀州刺史或冀州牧的出现倒是出奇地少.

所以镇北方面, 会分河北都督, 冀幽并三州相关人物来列举.

220年~226年(文帝曹丕在位时期)
河北都督
吴质: 北中郎将, 都督幽并诸军事→振威将军, 督河北诸军事 (220~230年)

幽州
崔林: 幽州刺史 (220~222年) →河间太守
田豫: 护乌丸校尉, 兼任护鲜卑校尉 (220~229年)
牵招: 护鲜卑校尉 (220~222年) →右中郎将, 雁门太守
解儁: 护鲜卑校尉 (220~??年)
王雄: 幽州刺史 (黄初年间~235年前后)

并州
梁习: 并州刺史 (220~229年)

身为曹丕四友兼东宫之争的智囊吴质, 在曹丕登基后就成为第一任的河北都督,
相较于其他都督而言, 算是凉缺, 甚至是比曹魏初建时期的青徐都督还要凉,
小心眼的吴质还在任职其间把幽州刺史崔林给斗到贬官为太守.

而这时曹魏镇北方面, 主要是对应乌丸与鲜卑, 真正在做事的是田豫等人,
田豫等人的主要政策是将异民族的居住区分散,
并且加以分化, 协助亲魏立场的部族攻打反魏立场者,
避免有一位强势的领导人出来对抗曹魏北境.

这时的乌丸并没有特别强势的领导, 主要问题在鲜卑,
这时幽并一带的鲜卑主要分成两个力量, 一个是鲜卑王步度根, 一个是附义王轲比能,
因轲比能曾杀了步度根的哥哥兼监护人扶罗韩, 还夺了扶罗韩之子泄归泥所部,
因此两人基本上是彼此仇视的态度, 但轲比能重用泄归泥.

田豫的政策下, 渐渐将步度根的势力以及轲比能邻近的素利的部族拉进亲魏方向,
轲比能处处遭田豫阻碍, 自224年开始明确而变成反魏立场,
步度根更劝回泄归泥, 后来率众移居并州的太原与雁门等地.

轲比能在这段时间举兵大概事蹟如下:

222年与224年攻打素利所部, 田豫率军抵挡.

225年并州刺史梁习大破轲比能.

但轲比能似乎是当代最具领袖气质的鲜卑首领, 其部众是最具战斗力的.

227年~239年(明帝曹叡在位时期)
河北都督 & 冀州
吴质: 北中郎将, 都督幽并诸军事→振威将军, 督河北诸军事 (220~230年) →侍中
吕昭: 镇北将军, 领冀州刺史, 都督河北诸军事 (230年以后)

幽州
田豫: 护乌丸校尉, 兼任护鲜卑校尉 (220~229年)
王雄: 幽州刺史 (黄初年间~235年前后), 自称校尉 (230年开始宣称)
毌丘俭: 幽州刺史, 领度辽将军, 护乌丸校尉 (236年前后~正始年间)
司马懿: 太尉, 都督诸军事 (238~239年)

并州
梁习: 并州刺史 (220~229年) →大司农
毕轨: 并州刺史 (230~正始初年) →中护军
秦朗: 骁骑将军, 都督中军 (235年)

吴质回到中央耍嘴皮后, 继任的河北都督吕昭因身负冀州刺史职,
故在明帝朝时, 河北都督的管辖权扩增为幽冀并三州,
不过吕昭依旧没啥军事记录可言, 只有桓範不齿出任于其下的记录在.

基本上对东夷方面还是田豫主导, 但在228年时田豫在轲比能手上吃了点亏,
协助主持事务的牵招也在228年去世, 因此似乎田豫在主持事务上是势单力薄,
在229年或230年之间, 遭幽州刺史王雄所谤, 转为汝南太守.

王雄赶走田豫后, 对异族宣称继任校尉, 採取安抚策略, 不行分化,
其间轲比能也随时入贡, 似乎是变乖了?

但轲比能在231年响应诸葛亮第四次北伐, 233年也开始与世仇步度根交好,
意图统合鲜卑, 并且将步度根所部拉离太原与雁门,
当时的并州刺史毕轨出兵追击轲比能, 但局势不利.

明帝在233年派骁骑将军秦朗助毕轨击退轲比能,
步度根的部下戴胡阿狼泥与泄归泥降魏, 居住并州依旧,
步度根遭到轲比能所杀, 曹魏改封泄归泥为归义王.

如此不安份的轲比能, 在235年被王雄派去的刺客韩龙所杀,
之后的幽州刺史就换成毌丘俭, 也同时正式挂上护乌丸校尉的兼职,
并且开始针对的是自命燕王, 私通孙权的公孙渊.
(虽然以辽东公孙家的角度来看, 本来就没降过魏, 特别是像公孙渊等激进派)

毌丘俭起初237年联合高句丽与乌丸等东夷攻打公孙渊不利,
后来司马懿奉明帝命令率中军与河北诸军支援, 终于血洗辽东.

239年~249年(少帝曹芳即位至正始政变前)
河北都督
程喜: 征北将军, 都督河北幽并诸军事 (正始初年~249年前后)

冀州
孙礼: 冀州牧 (正始年间)
裴徽: 冀州刺史 (正始年间~250年代?)

幽州
毌丘俭: 幽州刺史, 领度辽将军, 护乌丸校尉 (236年前后~正始年间)
杜恕: 幽州刺史, 建威将军, 护乌丸校尉 (正始年间~249年)

并州
毕轨: 并州刺史 (230~正始初年) →中护军
田豫: 并州刺史, 振威将军, 护匈奴中郎将 (正始初年~正始年间)
陈泰: 并州刺史, 振威将军, 护匈奴中郎将 (正始年间~248或249年) →尚书
孙礼: 并州刺史, 振威将军, 护匈奴中郎将 (249年前后~250年)

河北都督换上了程喜, 不过依旧好像没啥事一样,
只是搞了毌丘俭之后的幽州刺史杜恕, 谤之除官为庶人,
杜恕之子杜预后来成为魏末晋初的大将之一.

在少帝曹芳前期基本上镇北方面的大事也就毌丘俭平定高句丽一事,
239年司马懿平定辽东后, 毌丘俭以州刺史身份建设公孙氏故地, 与高句丽开始有纷争,
242年毌丘俭镇压高句丽, 244年毌丘俭打跑东川王平乱,
这段时间也刚好是邪马台国藉幽州通路向魏明帝与魏少帝进贡的时期.

冀州部份有记录的是州牧孙礼与州刺史裴徽, 孙礼依旧是因为得罪曹爽不断外派,
出任冀州牧的时期为了县界又与曹爽槓上, 之后又改任并州刺史;
裴徽是前面镇南篇有提及的荆州刺史, 最后出任大司农裴潜的弟弟, 晋初重臣裴休的叔父.

不过裴徽除了曾经请管辂算命时,
有提及论到当时尚书台的台中三狗何晏等人以外,
就是以俊秀之才着称的记录而已,
他的后代就很有名了, 替三国志引注的裴松之是其六世孙.

并州刺史的部份, 自毕轨应曹爽徵召入朝成为曹爽派阀重要人物以后,
就是曾先后被王雄, 程喜谗言所谤, 难以升迁的田豫出任刺史,
之后是陈泰有了出镇经验, 再来又是得曹爽厌的孙礼出任,
孙礼外镇的经历要到曹爽失势以后才中止;
这时因为鲜卑与匈奴基本上是恭顺于魏的,
并州刺史的任务就是安抚这些居住在胡汉混居区的外族.

249年~265年(正始政变后至魏灭)
河北都督
程喜: 征北将军, 都督河北幽并诸军事 (正始初年~249年前后)
陈本: 镇北将军, 都督河北诸军事 (250~252年, 任内卒)
刘靖: 镇北将军, 都督河北诸军事 (252~254年, 任内卒)
许允: 镇北将军, 都督河北诸军事 (254年, 未到任)
何曾: 征北将军, 都督河北诸军事 (254~264年) →司徒
王乂: 平北将军, 都督河北诸军事 (264~265年)

冀州
裴徽: 冀州刺史 (正始年间~250年代?)

幽州
孙历: 幽州刺史 (魏末晋初)

并州
孙礼: 并州刺史, 振威将军, 护匈奴中郎将 (249年前后~250年) →司隶校尉
鲁芝: 并州刺史, 振威将军, 护匈奴中郎将 (250年以后~253年) →大鸿胪

这段时间除了河北都督有相续的记录以外, 幽冀并三州刺史皆属零星记录,
讨好明帝的谗谤都督程喜, 在正始政变之后就没有记录了, 换上了陈本, 刘靖后,
接着在李丰夏侯玄案中亦被办理而死的许允原本预定出镇, 未到任就遭刑死.

接着上任的就是亲司马懿 (或是反曹爽), 与司马懿告老还家同时辞官的何曾,
何曾直到254年召回中央出任司徒, 换上的是竹林七贤王戎的叔父王乂.

镇北三州刺史中, 基本上要提及的是鲁芝,
他受郭淮举荐, 王朗重用, 出任尚书郎, 后来在曹真, 司马懿镇西出任参军事,
正始年初出任曹爽的司马, 虽在正始政变时支持曹爽,
后来要连坐受罪时为司马懿所救, 一度外放并州接替孙礼, 后来又召回中央,
255年接替王基出任荆州刺史, 在诸葛诞之乱中建立军功, 转任青州都督.

他的出身与故乡与姜维相仿, 早年因郭汜作乱而家道中落,
但真的就是有长官赏识的官运, 后来在晋初以光禄大夫的荣誉职荣退.
纯洁杰: 10-17 18:25

想跟您请教一下,吴质会当高官应该是当初跟曹丕的友好关係对吧?看起来也没什幺作为?到明帝朝的时候为什幺还能得势?是因为他是那种专拍马屁讨好明帝的吗? 感谢

Landius (原来我是漆原派啊) #5 2012-09-10 01:39:03
在汉献帝建安年初, 青徐兖三州是曹袁相争的主战场区域,
但北方平定后, 这三州主要的问题在于青徐豪霸们等于只是接受曹操的招安,
因此曹操在青徐一带多置将领太守加以治理, 控管青徐豪霸.

而曹魏建国以后, 这三州主要在220~222年解决青州兵与青徐豪霸的问题后,
就变成了镇东与镇北方面的后备兵区,
本篇会分三州相关人物来列举, 而各位看官可以发现,
历任的青徐兖刺史, 不是召入中央, 就是未来的镇外大员,
简直就是担任刺史过了水以后, 就会委以重任.

220年~226年(文帝曹丕在位时期)
青州
臧霸: 镇东将军, 都督青州诸军事 (220~221年) →执金吾 (223年)
曹休: 都督青徐诸军事 (220~222年?, 魏略)
王淩: 青州刺史 (黄初年间~229年前后)

徐州
吕虔: 徐州刺史, 威虏将军 (220~??年)

兖州
裴潜: 兖州刺史 (曹魏建国前~220年前后) →散骑常侍
王淩: 兖州刺史 (221年前后~黄初年间) →青州刺史
王昶: 兖州刺史 (黄初年间~正始年初)

曹魏建国初期, 仍然将青徐豪霸中的最重要人物臧霸, 封为镇东将军, 都督青州,
但就魏略说法, 青州军与臧霸的部曲们因为曹操去世而从219年末开始不安份,
让曹丕才继任魏王就很头痛, 曹丕先依贾逵建议, 推恩青州兵解甲归乡后,
命曹休具都督青徐诸军事权限, 派去青州拿走青州都督臧霸的指挥权,
这大概就是为什幺222年三路征吴时, 臧霸身为青州都督却为曹休所节度.

而臧霸这位曹魏首任青州都督, 在洞口之战后就回到中央出任执金吾,
被曹丕锁在中央, 列位特进成为曹丕谘询军事的对象,
但这也代表了, 臧霸的武将生涯在洞口之战后就终结了.

因此在文帝曹丕在位期间, 解决臧霸事后,
青徐兖三州平时不设都督, 皆以刺史治理与管理州军事.

青州继任的是后来251年在寿春造反的王淩为刺史,
王淩早年在诸州担任刺史, 着重于州内政, 青州刺史之前出任兖州刺史,
之后在满宠代扬州都督时期, 转为扬州都督 (请参考镇东篇).

兖州在王淩改任青州刺史后, 由王淩的同乡太原王氏,
后来在明帝时期受王朗与司马懿举荐的王昶继任刺史,
直到少帝曹芳正始初年转任徐州刺史后, 再升为荆豫都督.

曹魏首任的徐州刺史是曹操时代出任泰山太守治理与征讨, 名镇青徐一带的吕虔,
吕虔任内徵请后世以24孝之一有名的王祥为别驾,
治理徐州民政并且讨平零星乱事, 让王祥的名声受朝廷重视,
之后王祥受举为茂才, 以县令获中央徵召出任大司农,
在吕虔去世后才有继任的徐州刺史, 已是明帝曹叡在位的时代了.

227年~239年(明帝曹叡在位时期)
青州
王淩: 青州刺史 (黄初年间~229年前后) →扬州刺史
程喜: 青州刺史 (太和年间~239) →都督河北
田豫: 殄夷将军, ??太守, 都督青州诸军事 (236~239年, 临时职)

徐州
吕虔: 徐州刺史, 威虏将军 (220~??年, 明帝朝初期仍在任)
桓範: 征虏将军, 东中郎将, 都督青徐诸军事 (230年代) →兖州刺史
郑岐: 徐州刺史 (230年代初~正始年初?)

兖州
王昶: 兖州刺史 (黄初年间~正始年初), 扬烈将军 (228年加封)

青州在王淩转任扬州刺史后, 由程喜继任,
程喜在曹芳时期出任河北都督, 而他在青州刺史任内的事蹟,
就是参了临时以太守职出任青州都督的田豫一笔,
因此田豫虽应司马懿都督中外诸军要求参与征讨公孙渊,
由青州出发以海上包围建功, 但又因为程喜不爽田豫下谗言之故,
这场战役的功劳完全没算到田豫一笔.

而这份名单里面除了田豫以外, 最特殊的就是后来正始政变中,
因投奔曹爽而喻为"智囊往矣"大司农桓範.

桓範在230年代出任青徐都督, 但因为和刺史郑岐抢房子不和,
桓範本想要以假节权办了郑岐, 后来郑岐反参桓範一笔,
因此遭到左迁, 转为兖州刺史, 直到曹爽主政后召回中央担任大司农.

另外在清朝学者万斯同撰的魏方镇年表中,
会看到230年的青徐都督是夏侯楙, 但在魏略中,
只有看到夏侯楙最后的将军位是镇东将军, 论将军位是满吻合的 (臧霸例),
可能有什幺关联性, 因此在清朝时有夏侯楙出任青徐都督的文献.


再来是卢弼的三国志集解中, 在曹真传的部份,
将参了桓範一笔的郑岐, 说明与220年本来要出任凉州刺史的邹岐是同一人.


239年~249年(曹芳即位~正始政变前)
青州
胡质: 征东将军, 都督青徐诸军事 (正始年初~250年任内卒)

徐州
郑岐: 徐州刺史 (230年代初~正始年初?)
王昶: 徐州刺史, 扬烈将军 (正始年初~正始年间) →征南将军, 都督荆豫诸军事
胡质: 征东将军, 都督青徐诸军事 (正始年初~250年任内卒)

兖州
王昶: 兖州刺史, 扬烈将军 (黄初年间~正始年初) →徐州刺史
桓範: 兖州刺史 (正始年初~正始年间) →大司农
令狐愚: 兖州刺史 (正始年间~249年11月任内卒)

曹芳即位后, 青州部份没有刺史的记录留于后世,
青徐都督则是分别在237年与241年抗吴有功的荆州刺史胡质升任.

王昶在曹芳即位后, 自兖州刺史转任徐州刺史后, 再升任为荆豫都督,
虽然后来曹爽意图矮化这位老历练的都督,
但也同时收其子(未来的灭吴六都督之一)王浑与姪儿王沈为幕僚,
也就是说曹爽应该是想要弱化王昶权限以淡化司马懿的色彩,
但是也同时收太原王氏的后起之秀準备加以培养.

兖州在桓範召回中央后, 改由王淩的外甥, 曹爽的府长史令狐愚接任刺史,
这位刺史虽在249年冬去世, 但因为曾参与舅父王淩谋画废帝的活动,
被司马懿下令开棺曝尸, 但也因此造就了兖州出身的晋初名将马隆成名的契机.

249年~255年(正始政变后~司马师去世)
青州 & 徐州
胡质: 征东将军, 都督青徐诸军事 (正始年初~250年任内卒)
胡遵: 征东将军, 都督青徐诸军事 (250~256年任内卒)
石苞: 徐州刺史 (正始年间~253年) →奋武将军, 监青州诸军事 (255年~259年)

兖州
令狐愚: 兖州刺史 (正始年间~249年11月任内卒)
黄华: 兖州刺史 (250年~253年前后)
李翼: 兖州刺史 (253年前后~254年)
邓艾: 兖州刺史, 振威将军 (254年~255年) →长水校尉, 行安西将军

青徐都督在胡质死后, 由胡遵继任,
胡遵在252年三路伐吴时受扬州都督诸葛诞节度,
之后在毌丘俭叛乱时, 受命督徐州诸军建立毌丘俭包围网;
石苞则是在正始政变中助司马师起兵之功, 出任徐州刺史,
接着在毌丘俭之乱中奉命代督监青州诸军,
在乱后胡遵去世, 因此石苞代都督青州很长一段时间, 到了259年升任正式的扬州都督.

兖州在令狐愚死后由黄华接任, 王淩事情败露就是因为将事情託负黄华,
黄华等兖州命官与时任扬州刺史的诸葛诞再向司马懿告密,
之后黄华不知道任期到多久, 直到253年的李丰夏侯玄案,
可以知道当时的兖州刺史已经是李丰的弟弟李翼, 受李丰案牵连而死.

接着下一任的兖州刺史就是未来的曹魏名将邓艾,
在此时初接刺史后, 在255年毌丘俭之乱中, 成为第一线的包围阵建功后,
徵为中央禁军中五校之一的长水校尉, 行安西将军职,
之后就去补西线大破的问题, 到256年司马昭特设陇西都督, 由邓艾升任.

256年~265年(司马昭执政时期~魏灭)
青州
石苞: 奋武将军, 监青州诸军事, 加镇东将军 (255年~259年) →都督扬州
锺毓: 后将军, 青州刺史 (258~259年) →都督徐州诸军事 (259~261年)
宋钧: 监青州诸军事 (259~261年?)
鲁芝: 振武将军, 监青州诸军事, 青州刺史, 加平东将军 (261~265年)

徐州
锺毓: 后将军, 都督徐州诸军事 (259~261年) →都督荆州
胡威: 徐州刺史 (264~265年)
卫瓘: 镇东将军, 都督徐州诸军事 (264~265年)

兖州
州泰: 兖州刺史 (256~258年) →征东将军, 领豫州刺史, 都督江南诸军事
司马伷: 右将军, 监兖州诸军事 (259~260年前后) →兖州刺史, 征虑将军 (260~265年)

这边主要看的应该是257年诸葛诞之乱以后的配置,
可能因为东线多叛之故, 就连本来不常设都督的青徐兖三州,
青徐都督分立, 没有两州都督的存在, 也在259年特设兖州都督,
这样的情况也直接造成了西晋每个州都有州都督,
司马诸王更是兼两三州都督诸军事的情况.

青州由代都督石苞管理, 接着是晋书文帝纪中提到, 生平不详的宋钧,
之后就是重获司马氏重用荣退的鲁芝.

徐州由锺会的哥哥锺毓自青州刺史转任徐州都督,
接着锺毓在王基死后转任荆州都督, 再来的徐州都督就是参与灭蜀的卫瓘,
有记录的刺史则是胡质的嗣子胡威, 胡威到了晋初也成为青州代都督.

兖州的部份是司马懿提拔的宿将州泰出任刺史, 之后出任豫州刺史兼江南都督,
而兖州也开始特设都督, 还是司马昭的异母弟司马伷出任,
是继司马望256年出任雍凉都督后, 应是第二位司马氏州都督.&&&
Landius (原来我是漆原派啊) #6 2012-10-09 21:11:02
曹魏在曹操出任汉司空为相开始, 就设置了不少的府官将军, 不属汉帝, 直属于曹操, 这个制度到曹操为魏公, 魏王时都继续建制, 其中一部份成为了曹魏中央军的前身, 也因此曹魏有不少人物在曹操时期, 出任的是汉官还是府官或魏官, 其实是需要特别注意的部份.

曹魏中央军的主轴主要是中领军与中护军, 其中资历高者冠以将军号, 这两个职位在史料上可得如下, 本篇先介绍中领军:

中领军将军(中领军、领军将军)

《晋书职官志》
中领军将军,魏官也。汉建安四年,魏武丞相府自置,及拔汉中,以曹休为中领军。文帝践阼,始置领军将军,以曹休为之,主五校(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中垒、武卫等三营。

《通典》左右领军卫
初,魏武为汉丞相,相府自置领军,非汉官也。建安十二年,改为中领军,以史涣为之,与护军韩浩皆领禁兵。文帝受汉禅,始置领军将军,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魏文帝践祚,始置领军将军,以曹休为之。晋武帝初省,使中军将军羊祜统二卫、前后左右、骁骑七军营兵,即领军之任也。

《晋书宣帝纪》
(正始)六年秋八月,曹爽毁中垒中坚营,以兵属其弟中领军羲。帝以先帝旧制禁之,不可。

晋书所述与通典有一些误差, 大抵相去不远, 但就职官内容的说明, 我想以通典为準, 再做一点修正, 中领军是曹操出207年任汉丞相时建制的, 以通典所言是丞相府官, 其前身领军亦为曹操出任司空, 在建安初年所设, 后来曹操受封魏公/魏王时, 领军也变成了魏官而非汉官, 故通典与晋书所言建安四年曹操丞相府, 理应为司空府, 故当时领军应为司空府官.

曹丕袭魏王位时, 曹休出任中领军, 到了曹丕称帝, 将领军将军/中领军改为中央军主官职, 中领军底下掌有五校尉, 中垒营, 武卫营.

可能后来在明帝曹叡时期, 中央军有增编扩充建制, 多了中坚等营或将军位, 所以曹爽在正始年间準备掌控极大多数的中央军于自家兄弟之手时, 将中垒与中坚两营废编, 其兵力直接併入中领军直属, 因此曹爽三兄弟辖下的曹魏中央军, 可说是当下最强的战斗集团; 因此曹爽此一变更转到司马懿的手上时, 除了是让曹爽决定投降除官的关键点外, 司马父子总是牢牢抓着中军军权以巩固权力.

以下是曹操出任司空为相以来, 历任的曹魏领军/中领军/领军将军的人物:

曹操时代

史涣【领军→中领军】
韩浩【护军→中护军→中领军】
韩浩者,河内人,及沛国史涣与浩,俱以忠勇显。浩至中护军,涣至中领军,皆掌禁兵,封列侯。《夏侯惇传》

太祖欲讨柳城,领军史涣以为道远深入,非完计也,欲与浩共谏。《夏侯惇传引注魏书》

史涣字公刘。少任侠,有雄气。太祖初起,以客从,行中军校尉,从征伐,常监诸将,见亲信,转拜中领军。(建安)十四年薨。子静嗣。《夏侯惇传引注魏书》

中领军万岁亭侯韩浩。《武帝纪引注魏书.建安十八年曹操受九锡之名列陪臣》


夏侯渊【行领军】
(建安)十四年,以渊为行领军。《夏侯渊传》

薛悌【中领军→护军】
初,太祖定冀州,以悌及东平王国为左右长史,后至中领军,并悉忠贞练事,为世吏表。《陈矫传引注世语》

刘晔【行军长史兼任领军】
晔自汉中还,为行军长史,兼领军。《刘晔传》

曹休【中领军→领军将军】
太祖拔汉中,诸军还长安,拜休中领军。文帝即王位,为领军将军,录前后功,封东阳亭侯。《曹休传》

曹真【中坚将军领中领军】
以偏将军将兵击刘备别将于下辩,破之,拜中坚将军。从至长安,领中领军。《曹真传》

扣除有争议的薛悌, 史涣是记录上出任曹操司空府领军的人物, 史涣从早年就是曹操的中军校尉, 待曹操府官建制后, 成为领军, 而史涣在209年去世后, 有记录者为韩浩这位曹操大喊必为护军的人物, 韩浩官至中领军, 是在213年曹操进位魏公, 加九锡时, 列在陪臣之列内.

下一个出现的领军是209年夏侯渊代行领军职务, 接着刘晔在217年曹操征服汉中后, 退兵时以行军长史兼任领军, 接着再出现接任中领军的人物陆续是曹真与曹休, 均在与刘备作战的汉中之役这时出任, 219年曹操回到长安后, 由曹休官拜中领军, 曹真以中坚将军兼领, 在220年曹丕继魏王之位后, 曹休升为魏王国第一任领军将军.

至于薛悌出任中领军的时间不明, 如以历任官职进行删去法来看, 薛悌是在204年平定冀州后开始受曹操所用, 213年曹操出任丞相时, 领军一职转称中领军; 可确定的是在213年时薛悌转任护军, 主合肥三将的监军, 在215年合肥之战时, 代人远在汉中的曹操传达命令; 217年后薛悌出任尚书, 魏郡太守, 因此应是确定在曹操丞相时期, 再来史涣于209年去世, 因此有可能在史涣死后出任领军.

曹丕时代

曹休【领军将军】
夏侯尚【中领军】
太祖崩于洛阳,尚持节,奉梓宫还邺。并录前功,封平陵亭侯,拜散骑常侍,迁中领军。《夏侯尚传》

及太子立,欲治仪罪,转仪为右刺姦掾,欲仪自裁而仪不能。乃对中领军夏侯尚叩头求哀,尚为涕泣而不能救。后遂因职事收付狱,杀之。《曹植传引注魏略》

夏侯楙【中领军】
中领军、中阳乡侯臣楙。《魏公卿上尊号碑》

朱铄【中领军】
时上将军曹真性肥,中领军朱铄性瘦,质召优,使说肥瘦。真负贵,耻见戏,怒谓质曰:「卿欲以部曲将遇我邪?」《王粲传引注吴质别传》

陈群【尚书令领中领军→鎭军大将军领中护军】
帝征孙权,至广陵,使群领中领军。帝还,假节,都督水军。还许昌,以群为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录尚书事。《陈群传》

卫臻【吏部尚书行中领军】
迁尚书,转侍中吏部尚书。帝幸广陵,行中领军,从。《卫臻传》

曹休成为领军将军的同时, 夏侯尚, 夏侯楙均出任中领军, 以上人物在曹丕称帝后, 都成为曹魏初年的诸夏侯曹二代目重要外镇大员.

之后在黄初年间的中领军是曹丕东宫四友的朱铄, 从吴质别传来看, 曹真任上将军(即上军大将军), 吴质耻笑曹真与朱铄, 是在221年~223年之间, 接着是陈群与卫臻在曹丕225年行军广陵欲征孙权时, 分别以尚书令与吏部尚书兼任中领军.

曹叡时代
桓範【中领军】
桓範字元则,世为冠族。建安末,入丞相府。延康中,为羽林左监。以有文学,与王象等典集皇览。明帝时为中领军尚书,迁征虏将军、东中郎将,使持节都督青、徐诸军事,治下邳。《曹爽传引注魏略桓範传》

明帝即位,封津阳亭侯,邑二百户。中领军桓範荐宣曰:「臣闻帝王用人,度世授才,争夺之时,以策略为先,分定之后,以忠义为首。《徐宣传》

夏侯献【中领军→领军将军】
公孙渊昔年敢违王命,废绝计贡者,实挟两端。旣恃阻险,又怙孙权。故敢跋扈,恣睢海外。《公孙度传引注魏名臣奏载中领军夏侯献表》

其年(景初二年),帝寝疾,欲以燕王宇为大将军,及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共辅政。《刘放传》

荀霬【中领军】
霬官至中领军,薨,謚曰贞侯,追赠骠骑将军。《荀彧传》

魏明帝曹叡时代的中军领军, 除了初期的桓範之后, 都是夏侯献出任, 在233年公孙渊斩孙权使者报功中央时, 夏侯献上表反对, 时任中领军, 到了238年曹叡病倒时, 当时的夏侯献已经升为领军将军, 本是曹叡钦点的五位托孤辅臣之一, 在三代老臣孙资与刘放的干涉下, 只留下时任武卫将军的曹爽以及太尉司马懿担任托孤辅臣.

荀彧之孙荀霬比较有争议, 若以其妻是司马懿的女儿来判断, 应是明帝朝的时期出任, 加上后来夏侯献升任领军将军, 那幺身为外戚的荀霬较有可能出任中领军的缺.

曹芳时代

蒋济【领军将军】
齐王即位,徙为领军将军,进爵昌陵亭侯。《蒋济传》

曹羲【中领军】
爽弟羲为中领军,训武卫将军,彦散骑常侍侍讲,其余诸弟皆以列侯侍从,出入禁闼,贵宠莫盛焉。《曹爽传》

(正始)六年秋八月,曹爽毁中垒中坚营,以兵属其弟中领军羲。《晋书宣帝纪》


王观【太僕行中领军】
司马宣王诛爽,使观行中领军,据爽弟羲营,赐爵关内侯,复为尚书,加驸马都尉。《王观传》

命太僕王观行中领军,摄羲营。《晋书宣帝纪》


许允【中领军】
初,中领军高阳许允与丰、玄亲善。先是有诈作尺一诏书,以玄为大将军,允为太尉,共录尚书事。《夏侯玄传》

齐王曹芳即帝位期间, 一开始是蒋济由护军将军转任领军将军, 后来约在240~241年间司马懿升任太傅时, 蒋济升为太尉, 中央军领军转为曹爽二弟曹羲出任, 245年曹爽大幅变革中央军体制, 将二弟曹羲的兵权扩大, 最后因为曹羲劝阻曹爽倒行逆失无效, 兄弟三人均随帝诣明帝皇陵, 遭司马懿政变, 失去权力并遭到处刑.

249年正始政变时, 司马懿命太僕王观暂代中领军, 紧握中央军, 成为政变的致胜关键.

之后在曹魏历史上出现的中领军, 则是参与254年夏侯玄李丰案, 受到牵连流放北大荒的许允.

曹髦时代

曹演【领军将军】
子演嗣,官至领军将军,正元中进封平乐乡侯。演薨,子亮嗣。《曹纯传》

司马昭【安东将军兼中领军】
毌丘俭、文钦之乱,大军东征,帝兼中领军,留镇洛阳。《晋书文帝纪》

王肃【中领军加散骑常侍】
景王从之,遂破俭、钦。后迁中领军,加散骑常侍,增邑三百,并前二千二百户。《王朗传》

到了高贵乡公曹髦时期, 扣除领军将军曹演几乎是如荣誉职般的存在, 中领军几乎是由司马派阀的人出任了.

曹演在废曹芳时有联名上表, 当时是武卫将军, 因此曹纯传所述的领军将军, 应是配合司马师废帝以后的加官; 在254~255年的毌丘俭、文钦之乱中, 司马昭以安东将军身份兼任中领军, 从许昌回到洛阳, 代替因出征不在洛阳的司马师管理中央军.

之后司马师去世, 司马昭惊险抓回兄长的权力后, 中领军由其老丈人王肃出任.

曹奂时代

司马望【卫将军领中领军】
徵拜卫将军,领中领军,典禁兵。寻加骠骑将军、开府。顷之,代何曾为司徒。《晋书宗室传》

羊祜【中领军】
及会诛,拜相国从事中郎,与荀勗共掌机密。迁中领军,悉统宿卫,入直殿中,执兵之要,事兼内外。《晋书羊祜传》

武帝初省,使中军将军羊祜统二卫、前、后、左、右、骁卫等营,即领军之任也。《晋书职官志》


常道乡公曹奂即帝位年间, 司马望在灭蜀战争时期回到中央出任卫将军兼领中领军, 之后司马氏建立晋王国时期, 转由司马氏的外戚羊祜出任中领军, 在司马炎即帝位后, 羊祜转任中军将军, 行前朝中领军事务, 再次变革晋朝中央军的体制: 分左右卫将军, 四方将军, 骁骑将军等营, 皆属中领军将军统辖.&&&&&&&
梅洛: 10-10 18:37

咦,史涣的殁年怎幺有点怪,209年214年???

原来我是漆原派啊: 10-10 20:23

已修正

修哥: 05-14 01:40 编辑

奇怪了?那幺向曹叡反对伐蜀的时任中领军杨暨,没列入其中呢?

Landius (原来我是漆原派啊) #7 2012-10-16 16:40:09
接着介绍的是曹魏中央军中有特殊职能的护军将军与中护军:

护军将军(含中护军)

《晋书职官志》
护军将军,案本秦护军都尉官也。汉因之,高祖以陈平为护军中尉,武帝复以为护军都尉,属大司马。魏武为相,以韩浩为护军,史涣为领军,非汉官也。建安十二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置长史、司马。魏初,因置护军将军,主武官选,隶领军,晋世则不隶也。

《后汉书百官志引注魏略》
曹公置都护军中尉,置护军将军,亦皆比二千石,旋军并止罢。

曹魏中央军护军的前身是秦汉时期的护军都尉, 起初曹操出任司空时, 和领军一样加设护军为府官, 以韩浩为代表; 到了207年, 护军一职随曹操即将出任丞相, 改为中护军.

曹丕称帝后, 与领军将军一样, 在中央军设护军将军, 主掌武官典选, 属于领军将军底下, 但在晋朝则独立出来, 因为有着武官典选的特别任务, 因此曹爽在改制中央军时, 先让亲信们佔有此职以保障武官选拔, 并未废除此职.

到了三少帝时期, 中护军也逐渐落入司马派阀的手上, 到了晋朝, 中护军独立于中领军, 与分为左右的两卫将军, 骁骑, 游击将军併称六军.

但若考量到后汉书百官制引用魏略的条目, 那幺早在曹操时期就已经有非常设的都护军中尉与护军将军, 战时有人出任, 因此本条目除了历任的护军/中护军/护军将军以外, 亦列举曹操时期的都护将军 (应是魏略所言的都护军中尉) 的出任者:

曹操时期

韩浩【护军→中护军→中领军】
韩浩者,河内人,及沛国史涣与浩,俱以忠勇显。浩至中护军,涣至中领军,皆掌禁兵,封列侯。《夏侯惇传》

夏侯惇闻其名,请与相见,大奇之,使领兵从征伐。时大议损益,浩以为当急田。太祖善之,迁护军。太祖欲讨柳城,领军史涣以为道远深入,非完计也,欲与浩共谏。《夏侯惇传引注魏书》

遂从破柳城,改其官为中护军,置长史、司马。《夏侯惇传引注魏书》

中领军万岁亭侯韩浩。《武帝纪引注魏书.建安十八年曹操受九锡之名列陪臣》


薛悌【中领军→护军】
太祖旣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余人屯合肥。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张辽传》

牵招【中护军】
从平汉中,太祖还,留招为中护军。事罢,还邺,拜平虏校尉,将兵督青、徐州郡诸军事,击东莱贼,斩其渠率,东土宁静。《牵招传》

夏侯渊【行护军将军→行都护将军】
十七年,太祖乃还邺,以渊行护军将军,督朱灵、路招等屯长安。《夏侯渊传》

会鲁降,汉中平,以渊行都护将军,督张郃、徐晃等平巴郡。《夏侯渊传》


王图【领护军将军】
领护军将军王图。《武帝纪引注魏书.建安十八年曹操受九锡之名列陪臣》

曹洪【中护军→都护将军】
中护军国明亭侯曹洪。《武帝纪引注魏书.建安十八年曹操受九锡之名列陪臣》

累从征伐,拜都护将军。《曹洪传》


韩浩是第一个有记录出任府官的曹操护军, 甚得曹操信赖, 在215年攻下汉中后, 讨论由谁镇汉中时,
韩浩一度列为人选, 但曹操需要韩浩护军之能因此作罢; 由于这时韩浩仍是中护军, 因此薛悌应是以次一阶的护军身份成为曹操在合肥的代表, 另外曹操自汉中回师时, 又让牵招为中护军, 因此这时韩浩应该转为中领军.

接着是夏侯渊在212年与213年之间分别代行护军将军与代行都护将军, 如果配合后汉书百官志的说法, 这应该就是曹操设的两千石临时职, 之后继夏侯渊领护军将军的是王图, 同时韩浩为中领军, 曹洪为中护军, 曹洪在曹丕即位以前, 因累积功勋, 正式出任都护将军一职, 因此照此时间点来看, 都护将军有可能是都护军中尉的高阶职.

曹丕时期

张陟?【中护军】
中护军臣陟。《魏公卿上尊号碑》

陈群【尚书令领中领军→鎭军大将军领中护军】
帝征孙权,至广陵,使群领中领军。帝还,假节,都督水军。还许昌,以群为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录尚书事。《陈群传》

曹丕时期, 在鼓吹曹丕即帝位时, 出现了一位未署其姓, 名为陟的中护军, 较有可能的人物是之前出任并州刺史的张陟, 因曹操併幽并二州为冀州, 因此并州刺史一职, 到了曹丕称帝以前是走入历史的职官. 接着出现的中护军则是曹丕设四大臣时, 让陈群兼任中护军:

中军大将军曹真 -- 假节钺, 都督中外诸军事, 加给事中
镇军大将军陈群 -- 假节, 录尚书事
征东大将军曹休 -- 假黄钺, 扬州牧, 都督扬州诸军事
抚军大将军司马懿 -- 假节, 加给事中, 录尚书事


之后这四大臣也成为曹丕托孤曹叡的辅臣, 曹叡即位后四人均具开府权, 抚军大将军之后成为司马氏权臣的象徵, 司马师与司马炎均任过此职, 司马师由卫将军先任抚军大将军成为辅政, 再升格为大将军, 都督中外诸军事与录尚书事; 又因司马炎任此职具开府权兼任副贰相, 使得抚军大将军成为晋代的重号将军之列.

曹叡时期

蒋济【中护军→护军将军】
会休军已败,尽弃器仗辎重退还。吴欲塞夹口,遇救兵至,是以官军得不没。迁为中护军。《蒋济传》

时杂虏数为暴,害吏民,轨辄出军击鲜卑轲比能,失利。中护军蒋济表曰:「毕轨前失,旣往不咎,但恐是后难可以再。凡人材有长短,不可彊成。轨文雅志意,自为美器。今失并州,换置他州,若入居显职,不毁其德,于国事实善。此安危之要,唯圣恩察之。」《曹爽传引注魏略毕轨传》

故蒋济为护军时,有谣言「欲求牙门,当得千匹;百人督,五百匹」。宣王与济善,闻以问济,济无以解之,因戏曰:「洛中市买,一钱不足则不行。」遂相对欢笑。《夏侯玄传引注魏略》

中护军蒋济着论,谓「观其眸子,足以知人。」会年五岁,繇遣见济,济甚异之,曰:「非常人也。」《锺会传》

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辄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就迁为护军将军,加散骑常侍。《蒋济传》


明帝时期的蒋济先后出任中护军与护军将军, 直到齐王曹芳初即位, 以护军将军转任领军将军, 之后递补司马懿升太傅后空下来的太尉职, 即自229年开始任中护军, 至240年代初期升任太尉退下中军为止, 蒋济可说是曹魏外姓之中最具中军资历之人, 因此也是高平陵政变中, 司马懿最需要拉拢的对象.

而中护军典选武官职责, 在夏侯玄传引注魏略内容中可见.

曹芳时期

毕轨【中护军】
至正始中,入为中护军,转侍中尚书,迁司隷校尉。素与曹爽善,每言于爽,多见从之。《曹爽传引注魏略毕轨传》

夏侯玄【中护军】
正始初,曹爽辅政。玄,爽之姑子也。累迁散骑常侍、中护军。《夏侯玄传》

世语曰:玄世名知人,为中护军,拔用武官,参戟牙门,无非俊杰,多牧州典郡。立法垂教,于今皆为后式。《夏侯玄传引注魏晋世语》

玄代济,故不能止绝人事。《夏侯玄传引注魏略》


司马师【中护军】
玄旣迁,司马景王代为护军。护军揔统诸将,任主武官选举,前后当此官者,不能止货赂。故蒋济为护军时,有谣言「欲求牙门,当得千匹;百人督,五百匹」。宣王与济善,闻以问济,济无以解之,因戏曰:「洛中市买,一钱不足则不行。」遂相对欢笑。玄代济,故不能止绝人事。及景王之代玄,整顿法令,人莫犯者。《夏侯玄传引注魏略》

魏景初中,拜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为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晋书景帝纪》


司马望【中护军→护军将军兼散骑常侍】
从宣帝讨王淩,以功封永安亭侯。迁护军将军,改封安乐乡侯,加散骑常侍。《晋书宗室传》

中护军永安亭侯臣望。《三少帝纪引注魏书.废曹芳联名上表》


齐王曹芳时期的中护军, 已经是所谓的派阀问题了, 先有曹爽党羽毕轨, 以及曹爽副手夏侯玄分别出任中护军, 直到毕轨与夏侯玄分别在中央以及镇外担任要职后, 才改为司马师任职, 但这时的司马师应该经历了曹爽的中军大改造, 这位中护军应该没多少兵权.

或许是这样的缘故, 继夏侯玄典选俊杰为曹魏武官的路线上, 司马师任内更加强专注除贪, 不只是景帝纪这样记载, 就连魏略也是记载当时的司马师整顿了武官选拔的吏治.

在高平陵政变后, 司马师升任卫将军, 中护军一职改由过继给司马朗的族兄弟司马望(司马孚次子)担任, 司马望在王淩之乱后因功升为护军将军, 加散骑常侍, 接下来司马望的登场, 就是废齐王曹芳, 迎高贵乡公曹髦登基的时候了.

曹髦时期

司马望【护军将军兼散骑常侍】
使中护军望、兼太常河南尹肃持节,与少府袤、尚书亮、侍中表等奉法驾,迎公于元城。《三少帝纪引注魏书.迎高贵乡公曹髦队列》

护军散骑常侍望,忠公亲事,当官称能,奉迎乗舆,有宿卫之旧,可为中领军。《毌丘俭传引注毌丘俭、文钦伐司马师上表》

帝常与中护军司马望、侍中王沈、散骑常侍裴秀、黄门侍郎锺会等讲宴于东堂,并属文论。《三少帝纪引注晋诸公赞》
时魏高贵乡公好才爱士,望与裴秀、王沈、锺会并见亲待,数侍宴筵。《晋书宗室传》


贾充【中护军】
转中护军,高贵乡公之攻相府也,充率衆距战于南阙。军将败,骑督成倅弟太子舍人济谓充曰:「今日之事如何?」充曰:「公等养汝,正拟今日,复何疑!」济于是抽戈犯跸。及常道乡公即位,进封安阳乡侯,增邑千二百户,统城外诸军,加散骑常侍。《晋书贾充传》

中护军贾充又逆帝战于南阙下,帝自用劒。衆欲退,太子舍人成济问充曰:「事急矣。当云何?」充曰:「畜养汝等,正谓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济即前刺帝,刃出于背。《三少帝纪引注汉晋春秋》


高贵乡公曹髦时期的司马望仍出任护军将军, 或有记载仍以中护军为主, 当时毌丘俭意图清君侧时, 将已故的司马懿, 太尉司马孚, 以及司马望列为司马一门的大魏忠臣, 意图孤立司马师, 但只是外镇大员的毌丘俭, 哪是手握中外军权的司马师的对手?

而司马望也和曹髦走得很近, 或许是这样的缘故, 当司马望嗅到了司马昭与曹髦的矛盾时, 司马望自请外调镇西, 在256年替代原来雍凉都督陈泰的位置, 之后出任中护军的就是贾充了.

而贾充任内唯一干下的事就是出嘴杀了曹髦, 后来的平锺会之乱来不及参与, 在常道乡公曹奂即位后, "因功"加散骑常侍, 至此贾充以中护军身份统皇宫外军, 或许这波的中护军权肥大化, 就是晋初将中护军与领军将军分开, 不再将中护军纳入领军体系下的主因.

曹奂时期

贾充【中护军兼散骑常侍→原职兼都督关中陇右诸军事】
锺会谋反于蜀,帝假充节,以本官都督关中、陇右诸军事,西据汉中,未至而会死。《晋书贾充传》

会得文王书云:「恐邓艾或不就徵,今遣中护军贾充将步骑万人径入斜谷,屯乐城,吾自将十万屯长安,相见在近。」《锺会传》

充,咸熙中为中护军。《贾逵传》


司马炎【中垒将军行中护军→中护军?】
使使持节行中护军中垒将军司马炎北迎常道郷公璜嗣明帝后。《三少帝纪》

魏嘉平中,封北平亭侯,历给事中、奉车都尉、中垒将军,加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假节。《晋书武帝纪》


相较于高贵乡公时期尚有亲曹髦的司马望, 常道乡公曹奂时期, 中护军已然成为司马昭一派的人马的囊中物, 到了锺会之乱时, 贾充以中护军身份假节都督关中陇右诸军事进驻汉中平乱, 但人还没到, 邓艾, 锺会, 姜维相继被害, 收束乱事了; 从贾逵传来看, 到了魏末最后一个年号咸熙年间, 贾逵在魏仍是中护军, 再兼任晋王国卫将军, 直至晋王朝建立, 升为车骑将军, 散骑常侍, 尚书僕射, 五等封爵制由侯爵升为鲁郡公, 接任的中护军则由王业继任.

再来有记录的中护军是晋武帝司马炎, 不过观其曹魏时期的官位, 应该是以三少帝纪的中垒将军行中护军事迎曹奂比较準确, 魏书与晋书一致的职位, 前面到中垒将军一致, 后面中抚军, 抚军大将军也一致, 就中护军的介定有出入.


或许因为中护军一职有着典选武官之职责, 因此司马派阀掌握中护军的时期, 可朔回至司马师任职, 之后都是司马家族或是司马派阀的重点人物出任, 这点应该是向当初的政敌曹爽学的.

曹爽专政的第一大事并不是改制中军, 架空司马懿与郭太后也只是斗争手段而已, 真正的根本大事则是分别以何晏与夏侯玄掌握文武人才的选拔, 让当时的名门士子都招纳为自己的派系. 直到曹爽需要夏侯玄成为外镇的分身后, 中护军才转由司马师出任, 虽然司马师的中护军仍在中领军曹羲之下, 但论掌握武才的重要性, 司马师倒是满有自己的一套的.&&&
Landius (原来我是漆原派啊) #8 2012-10-26 16:04:30
接着是介绍几乎仅出现在曹魏一代, 随着曹魏兴衰,
之后便消声匿迹很长一段时间的武卫, 中垒, 中坚这些禁军武官将军位阶.

武卫将军

《通典》左右武卫
后汉末,曹公为丞相,有武卫营。及魏文帝,乃置武卫将军,以主禁旅。

《晋书职官志》
中领军将军,魏官也。汉建安四年,魏武丞相府自置,及拔汉中,以曹休为中领军。文帝践阼,始置领军将军,以曹休为之,主五校(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中垒、武卫等三营。

《通典》左右领军卫
初,魏武为汉丞相,相府自置领军,非汉官也。建安十二年,改为中领军,以史涣为之,与护军韩浩皆领禁兵。文帝受汉禅,始置领军将军,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魏文帝践祚,始置领军将军,以曹休为之。晋武帝初省,使中军将军羊祜统二卫、前后左右、骁骑七军营兵,即领军之任也。

《晋书武帝纪》
(泰始)三月戊寅,初令二千石得终三年丧。丁未,昼昏。罢武卫将军官。以李憙为太子太傅。太山石崩。

曹操先设武卫营, 曹丕即位后改设武卫营主官为武卫将军, 受中领军将军管辖,
直到晋武帝泰始三年, 才下令废除武卫营, 中央军改为六军制度.

许褚【武卫中郎将→中坚将军→武卫将军】
太祖徇淮、汝,褚以众归太祖。太祖见而壮之曰:「此吾樊哙也。」即日拜都尉,引入宿卫。诸从褚侠客,皆以为虎士。

后数日会战,大破超等,褚身斩首级,迁武卫中郎将。武卫之号,自此始也。

太祖闻,愈爱待之,迁中坚将军。

文帝践阼,进封万岁亭侯,迁武卫将军,都督中军宿卫禁兵,甚亲近焉。初,褚所将为虎士者从征伐,太祖以为皆壮士也,同日拜为将,其后以功为将军封侯者数十人,都尉、校尉百余人,皆剑客也。《许褚传》


曹魏第一位武卫将军就是人称虎痴, 虎侯的许褚, 许褚与典韦虽是后世吾等所识的曹操亲卫队长, 但两人仍有不同的出身, 典韦先属夏侯惇, 因战功受曹操赏识, 改纳入亲卫, 许褚则是率众归顺曹操后, 直接纳入宿卫, 其门下侠客列为虎士, 这就是曹操亲卫军所谓宿卫虎士的由来.

曹操四处征战, 许褚亦伴随左右, 到了西元211年曹操征讨关中时, 许褚因功升为武卫中郎将, 就是曹魏一代武卫将军的前身, 后来曹操在世时, 许褚官至中坚将军.

曹丕即位后, 拜许褚武卫将军, 率武卫营, 因曹丕以后就少有直接与敌方正面开打的征战, 许褚的战功记录就随着曹操去世而止, 许褚至明帝太和年间去世, 继任的武卫将军就是曹爽.

曹爽【武卫将军→大将军】
爽字昭伯,少以宗室谨重,明帝在东宫,甚亲爱之。及即位,为散骑侍郎,累迁城门校尉,加散骑常侍,转武卫将军,宠待有殊。

以燕王宇为大将军,甲申免,以武卫将军曹爽代之。《明帝纪》

帝以燕王宇为大将军,使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对辅政。《明帝纪引注汉晋春秋》

帝寝疾,乃引爽入卧内,拜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与太尉司马宣王并受遗诏辅少主。《曹爽传》


继许褚之后的武卫将军为曹爽, 在明帝朝的时候出任此职, 直到曹叡去世前, 升曹爽为大将军加参政与军事权力, 与司马懿共辅齐王曹芳. 如以汉晋春秋所述之经过, 为何曹爽会让刘放与孙资有机会押病危的魏明帝立诏驱走曹爽以外的四位原设辅政托孤大臣, 这倒是满值得玩味的.

曹训【武卫将军】
爽弟羲为中领军,训武卫将军,彦散骑常侍侍讲,其余诸弟皆以列侯侍从,出入禁闼,贵宠莫盛焉。《曹爽传》

齐王曹芳时期, 当曹爽开始对司马懿明升位暗降权后, 让自己的诸弟接上中央禁军的官职, 二弟曹羲为中领军, 三弟曹训为武卫将军, 三兄弟在高平陵政变之后皆丧失军权, 在保留爵位一段时间后遭司马懿清算.

曹演【武卫将军→领军将军】
武卫将军安寿亭侯臣演。《三少帝纪引注魏书.废曹芳联名表》

子演嗣,官至领军将军,正元中进封平乐乡侯。演薨,子亮嗣。《曹纯传》


曹演在废曹芳时应司马师要求联名上表郭太后, 当时是武卫将军, 之后升任领军将军.

荀顗【武卫将军→代尚书右僕射】
(何)曾字颖考。正元中为司隷校尉。时毌丘俭孙女适刘氏,以孕繫廷尉。女母荀,为武卫将军荀顗所表活,既免,辞诣廷尉,乞为官婢以赎女命。《何夔传引注干宝晋纪》

日后在以晋代魏中出力甚大的荀顗(荀彧第六子), 在毌丘俭之乱当时是武卫将军, 战后因毌丘俭长子毌丘甸的妻子是出身荀氏一族, 将被连罪交付廷尉, 荀顗与何曾解救了将被连罪的荀氏女以及其身怀六甲的女儿.

荀顗在西元260年陈泰去世后, 就代陈泰为尚书右僕射, 荀顗之后所剩的几年, 就没有记载曹魏的武卫将军是谁, 直到晋初司马炎在267年废武卫将军.

以上状况足以显示这个曹魏出了武勇忠心的许褚与权倾一时的曹爽之中央禁军将领, 至高贵乡公时期之后, 就越来越影薄, 地位也越来越不受重视, 最后消失, 直到隋朝才又有了武卫大将军与武卫将军的设置.


中垒将军、中坚将军

(正始)六年秋八月,曹爽毁中垒中坚营,以兵属其弟中领军羲。帝以先帝旧制禁之,不可。《晋书宣帝纪》

中护军永安亭侯臣望、武衞将军安寿亭侯臣演、中坚将军平原侯臣德、中垒将军昌武亭侯臣廙、屯骑校尉关内侯臣陔、步兵校尉临晋侯臣建、射声校尉安阳乡侯臣温、越骑校尉睢阳侯臣初、长水校尉关内侯臣超。《三少帝纪引注魏书.废曹芳联名表》

中垒与中坚两将军虽是曹魏的中央禁军武官, 但实际上非常影薄, 甚至到了晋初, 中央军改为六军(领军, 护军, 左右卫, 骁骑, 游击)制度后, 本是曹魏武官保留下来的, 仅有领军, 护军, 骁骑, 游击, 汉官而来的卫将军则分为左右卫将军, 成为中军六军的两营, 自汉既魏的五校尉, 仍以中领军统领保留下来, 仅中垒与中坚消失.

因此较有可能的推论, 中垒与中坚二营, 可能是魏明帝曹叡一代中央集权的象徵, 曹叡多设中军官职, 虽多为亲属所执, 但依兵权又可防止军权落在一人之手上, 曹芳开始魏帝皇权旁落权臣之手, 因此曹爽起了个开头, 废止中垒与中坚二营, 将兵力集中在其弟曹羲身上; 另从司马师上表郭太后废曹芳的联名表来看, 扣除因李丰案连罪的中领军许允, 这时的曹魏中央军有中护军, 武卫将军, 中垒将军, 中坚将军, 五校尉, 虽然在司马父子执政时仍有重设中垒与中坚将军, 但这两种武官仍然步上消失于历史洪流的步调.

张辽【行中坚将军】
从讨袁谭、袁尚于黎阳,有功,行中坚将军。《张辽传》

许褚【武卫中郎将→中坚将军→武卫将军】
太祖闻,愈爱待之,迁中坚将军。《许褚传》

曹真【中坚将军】
以偏将军将兵击刘备别将于下辩,破之,拜中坚将军。《曹真传》

从张辽征河北, 许褚, 以及曹真在汉中之役的待遇来看, 曹操将中坚将军给与亲将或是重点培育的将领身上, 可能也因为如此, 后来曹叡才加了中坚将军的建制在中央禁军, 但曹魏建国以后, 唯一有记录的中坚将军只有甄德, 还是出现在废曹芳联名表上的人物.

郭表【中垒将军】
明帝即位,尊(郭)后为皇太后,称永安宫。太和四年,诏封表安阳亭侯,又进爵乡侯,增邑并前五百户,迁中垒将军。《后妃传》

曹魏史料上第一位有记录的中垒将军是文德郭太后(郭女王)的弟弟郭表, 这时的中垒将军和五校尉类似, 出任者多与曹魏皇室有亲缘关係.

荀廙(霬?)【中垒将军】
中垒将军昌武亭侯臣廙。《三少帝纪引注魏书.废曹芳联名表》

钱少詹考异时认为荀廙即荀霬, 但若真是荀霬, 比较有问题的地方就是荀霬出任中领军这件事, 前面已说明荀霬以外戚身份担任中领军, 但到了此时出任较低一阶的中垒将军, 加上三少帝时期的中领军将军实在没有什幺任期空窗安插荀霬, 唯一的空窗期是曹奂后期, 那时荀霬已故, 其子在建制五等爵时获子爵, 所以大概唯一可以推敲的部份就是荀彧传那句:

霬妻,司马景王、文王之妹也,二王皆与亲善。《荀彧传》

有满大的可能性是司马师请这位妹婿兼曹魏外戚, 出任了酬庸的武官位阶.

甄德【中坚将军】
中坚将军平原侯臣德。《三少帝纪引注魏书.废曹芳联名表》

建兄德,出养甄氏。德及建俱为镇护将军,皆封列侯,并掌宿卫。值三主幼弱,宰辅统政,与夺大事,皆先咨启于太后而后施行。《后妃传》


甄德原姓郭, 是明元郭太后的兄弟, 过继给甄氏一族因此姓甄, 明元郭太后的传中写着甄德亦掌宿卫, 且亦参与辅佐少帝, 谘议太后, 因此当时联名上表废曹芳的中坚将军, 应是甄德无误.

司马炎【中垒将军行中护军】
使持节行中护军中垒将军司马炎北迎常道郷公璜嗣明帝后。《三少帝纪》

魏嘉平中,封北平亭侯,历给事中、奉车都尉、中垒将军,加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假节。《晋书武帝纪》


再来有记录的中垒将军是晋武帝司马炎, 任职时期应是荀霬之后, 以代行中护军的身份护送常道乡公曹奂至洛阳登基.&&
TAG: 中军   防线   闲聊

VGC问问

最新礼包

Copyright © 2017-2018 www.thisisd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B游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蜀ICP备15007551号-2 DB游戏网

DB游戏网手机版